道德經論心與佛教論心, 二者有何不同 ?

如題, 老子在經中提到心者共有六個章節, 這六個章節論心皆以 "人心" 為宗, 佛教云 : 萬法不離心, 此心則以眾生心為本, 請問 : 老子所論的 "心" , 其含意與佛教所論的 "心" 有什麼異同處 ? 這些異同處又各自以何為本 ?

佛友您好
道德經論心與佛教論心, 二者有何不同
佛道本是同源 道心 佛心也 人心起分別生
老子精神 和其光 同其塵 修道不離開人間
講有為 無為 以無為心 行有為事
功成名就身退 當個無為自在逍遙仙 佛陀講經四十九年 講道不離開因果法 生滅法
萬法因緣生 萬法因緣滅 種甚麼因得甚麼果
要了結因果 緣起緣滅 跳出因果生滅 達到不生不滅 解脫得自在佛

佛友論心
道家談到人心 道心
人心起行有為事 可善可惡
看透人心 人心死道心生 得解脫
佛家談到人心 佛心
諸部經典不任是十二部經 講都是本心 建立自性佛堂 識自本心 才能見自本性
人心可到天堂地獄
看透人心懂得放下 佛心起得自在佛
**心**
道心 佛心 是心境同 名相不同 一在仙 一在佛 修行不迷戀神通 不外求保佑 自己業障要歡喜行 自求心安理得各宗教是平等 看各人因緣參與教門各教都在宣揚 道 這字真理
如此沙婆世界才能 化為蓮花佛國
道能說與不能說都是道 道分體與用
佛家三藏諸部經典深奧境界 悟出修來得道以成道 佛家 皈依佛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道家清靜經三 百多字 道德經 五千多字 都是談道 奧妙
道高龍虎伏 德重鬼神欽

心經 教我們如何度一切苦厄 六根受六塵感染 就用十二入 來補救
更嚴重就以十八界 來化之 求解脫 無罣礙 到彼岸
過去.現在.未來...甚至當下諸佛
而證無上正等正覺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之心經能實際而行 行深般若波羅蜜時 自然見佛 自性佛來
心經在佛教版相信佛友都很熟悉 不扑上 道家清靜經 就少見到 看看經文大家思考悟悟 心有動ㄛ
老君曰: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濁 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 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 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 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 不生 三毒 消滅

所以不能者 為心未澄 慾未遣也 能遣之者 內觀其心 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 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
三者既無 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 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 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 慾啟能生 慾既不生 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 真常得性 常應常靜 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 漸入真道 既入真道 名為得道
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 名為得道
能悟之者 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 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 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 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 惟有妄心
既有妄心 即驚其神 既驚其神 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 即生貪求 既生貪求 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 憂苦身心 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 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 常清靜矣 經畢 大乘佛法與儒道的思想 是完全的契合
只不過所用的名相不同而已
佛家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就是齊物啊
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
這是完全的平等性
完全的慈悲完全的齊物
你若是沒有達到齊物
你若是沒有達到所謂的
無適非樂
你就沒辦法逍遙自在
所以難怪古聖賢從莊子南華經 的
逍遙遊 一直到應帝王
這內篇七章
是將它看成是一個
完整的哲學體系了
他從講解如何達到逍遙的境界
以及後面
要如何得到逍遙境界的工夫 都有做很詳細的介紹
儒家的生命情意 主德化與禮教 以誠為本 以仁為用
揚教之效 植基於修齊 修齊 則以禮規範者也
社會的秩序 要遵這個秩序 須以忠恕 之道 率性而行 才能達到復性的境地
納入宇宙本然的軌道 順天之道而行 亦即此意
以明德 親民 止於至善

羊後學祝福大家宗教勿我執
自省修行境界能比美聖賢仙佛

妙哉 妙哉

阿彌陀佛

佛心來的,佛心公司,台中佛心飯糰,佛心中醫,何謂佛心,佛心素食,佛心素食材料,佛心金香,點亮心燈佛心印心,msn佛心來的,佛心功德會,佛心花海,佛心來著,佛心印心佛曲,佛心慧語,佛心禪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nxinque439410 的頭像
    shanxinque439410

    工商服務

    shanxinque4394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